鳥籠維修-籠的傳承

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,一手托鳥籠一手搖摺扇的「公子哥兒」隨處可見。晨間於茶樓內,更會見到四周掛滿鳥籠,一群愛雀之人圍在一起品茗賞鳥,邊欣賞雀鳥的千姿百態,邊聆聽唱雀的宛轉啼叫。

午後,不少雀友又會捧著雕工精細的鳥籠,帶著愛雀到公園以雀會友, 互相交流細賞鳥籠藝術。據了解,養雀的人對鳥籠十分講究,當中的雕工、配件和構造都很考究。 鳥籠是竹器和木工的結合,著重質量,講求周正,大小高矮都要均勻對稱,鳥籠外壁、籠底、籠頂、籠門、籠腳,處處都經過精雕細琢,無不考鳥籠製作師傅的工藝技術與心思。



不經不覺,養雀的生活文化在香港已有五十多年歷史。 期間經歷自1997年禽流感屢次襲港,令香港市民不敢接觸雀鳥,養雀熱潮再不及從前。而「雀仔街」亦在政府的重建計劃下從旺角康樂街遷往旺角園圃街的雀鳥花園,「雀檔」由高峰期的70多檔至現在只有寥寥可數。今日更只剩下最後一位鳥籠製作師傅,財叔。假若財叔退休,香港就再沒有懂得製作精細別緻的鳥籠師傅,一眾養雀人士 壞了鳥籠也不知可找誰修補。



我們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人會養雀鳥,亦不知道鳥籠這製作能否成功傳承下去,只盼百鳥齊鳴的同時,鳥籠也能有所突破,在用途上發展更多嶄新的可能性,讓更多人可以從不同方式賞識這門手工藝。你能想到有甚麼其他用途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