旗幟製作 — 情在旗中 和興旗家

和興旗家,一進去舖面不大,左右各放著衣車兩部,牆上掛著各種七彩繽紛的錦旗、旗幟。店中等著我們的,正是德哥夫妻及兒女一家四口,恰似走進了他們的小小天地。

德哥六十有一,卻沒半點皺紋,是個戴著眼鏡的斯文老實人。他年輕時,當過機器廠、玩具廠工人等等,但都不習慣那種工作環境和模式,結果走回老家幫手。他娓娓道來,指指舖內牌匾,正是由他父親親手所寫的「達德-和興旗家」。當年他父親帶著造旗的手藝來到香港,先在一條小巷做起小生意來,靠著一家人的團結力量,慢慢發展成數個舖位,生活也安定下來,而「達、德」正是德哥四兄弟中,其中兩兄弟的名字。每當提起那少說話卻愛家、從未言休、不怒而威的父親,德哥不止帶著懷念,更有一份自豪和尊敬。

到了今天,總店由達哥、德哥夫妻坐陣,依然是日復日地默默為客人仔細地造著各色各樣的旗幟。全手工的技藝,先選好客人要的布料,如羽紗、色丁、尼龍等等。之後德哥以工整而氣勢不凡的楷書,寫出旗上要用的字樣,再用硬直的特製短剪刀,三兩下功夫剪出如軟綿毛筆寫出的字樣,實在令人嘆為觀止。噴黏膠(古法為自煮漿糊),將字樣固定在旗上,貼完一邊,把旗放到玻璃櫃面,下面一個曲奇罐之中放著鎢絲燈,是為「影底」,確保兩邊的字對得準確無誤。一切備妥, 就可以用衣車「車字」。「車字」也不是輕鬆的功夫,要快、準,沿著多變的中文字筆劃,直斜彎轉等,一邊用手流暢的轉著旗,一邊用腳控制著衣車下針的速度,彷彿在用針線寫字,德哥說至少要三年才開始熟練。初學的時候,更曾試過被針打穿指甲,血如泉湧,倒是父親拿車油塗了一下就算了,功夫就是這樣練出來。

一直讓和興旗家堅持下去的,不單是對家業的一份責任感,也有街坊情。油麻地一帶有不少老舖如郭記、泗祥木記、永安號、果欄等等,德哥一家跟他們也相當稔熟。有時舖中比較空閒,還可跟老街坊一起賭馬仔、玩啤牌,成為大家的聚腳點。

這數十年來,和興旗家秉持著如初的匠心,然而世局變幻不定。德哥說最風光是六七十時代,生意興隆,每天收舖就一家人到大酒樓吃飯。當時有武館、學校、童軍會、漁船萬國旗、天后誕等不同的訂單,忙得不可開交,真的試過「做到手抽筋」。當時流行大戲,每次演出後,團體都會送紀念錦旗給大老倌,德哥也造過不少。可是隨著內地開放,德哥指雖然價錢相距不遠,但內地人手多,可以密集式生產,產量多而快,搶去了不少生意,更不用說現在流行的電腦設計、印刷的旗。

最後問了德哥一個老掉牙的問題:「對於造旗業的沒落,你覺得可惜嗎?」德哥坦白地說:「不能算可惜,時代就是一直變遷。不過倒是有點唏噓。」雖然聽起來讓人感概,但當我看著攝影師為他們一家四口拍照,看著他們臉上滿足幸福的笑容,我就明白,一家幾代人就是靠這份情,走過一路的高高低低,同心合力將這造旗工藝傳承下去。

文字及圖片由Bevis Leung及Kink Leung提供